「希望大家為我代禱……」
我時常心裏有個僭妄的想法,就是要做一個可控實驗,測試卑微可憐的人向上帝祈禱後,客觀環境會否因為這種人向神交往的活動,而有任何可量度的改變。所謂虛妄,這倒是真的。一,這個實驗雖然美其名是用一個科學的方法,觀察祈禱的客觀外在作用,但或多或少也聯繫到禱告背後的對象。人要測試神,就算想一想,也是罪過。更何況就邏輯而言,人又怎可能憑着實驗,得出一個有關比他無限偉大、無限智慧的造物主存在與否的結論。二,在這個實驗之下,所謂可量度的外在環境改變,是按着祈禱者所祈求所渴望的結果,以作出衡量。但如果,如果祂的道不同你的道,那問題在於造物者還是被造之物呢?那要衡量甚麼呢?為甚麼要以祈禱者的訴求為依歸,作為準則呢?
僭妄也好,荒謬也好,人的思想就是脫了繩的馬騮,跑掉了想要再捉住,難矣。
在這個假設性實驗裏,病人分為兩組,一組病人信神,另外一組病人沒有信仰,兩組人同樣患上可致命的疾病。信神的一組,不但自己信,而且還有信神的親戚朋友、弟兄姊妹,時常為他們代求。那沒有信仰的一組呢,除了自己不信外,也不得着任何人情詞逼切,聲淚俱下的代求,只好踏實按著自然發生的人事見步而行。為了達到定下的測試目的,這個我們想像出來的玩意之中,除上述兩組病人的信仰外,其他所有的有關條件,例如開始實驗時的身體質素、患病階段、接受的治療質素等完全一樣。在設定的若干日子過後,比較這兩組人的存活率和生還者的健康狀態,看看可否得到在統計學上明顯的差別,從而得出有關祈禱與治療關係的結論。
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曾作過這樣的實驗。技術上當然相當困難,試想想你怎可能找到兩組完全可以類比的病人群組呢?即使實驗設計怎樣精密,做法怎樣客觀,由於探討的題目敏感,觸動不少人的心靈和神經,實驗得出來的結果,爭論可期。
但我總會為這個假想的實驗,作出自己認為合理的推論。要是結果顯示有禱告的一班病人,治愈率明顯較高,問題就來了。為什麼祈禱會淪為功德?要是你祈得夠多,祈得越真誠的,你的病就好,那不祈禱的,對不起,管他自生自滅。即使我為人乖涙,也不至此;稍有憐憫之心的,亦會惻然。
高人會說,祈禱不是要你改變神,而是要你改變自己,於你有好處,即使順服至死,也是何等寶貴敬虔的功課!接受不接受,在乎你怎樣看待你與造物主的關係。就這點上,沒有什麼可説,悉隨尊便。但要說的是,既然祈禱不能改變任何外在事物,那在禱告裡求康復、求減輕痛楚、求這個那個,又有何干呢?君不知可官把骰鐘搖過放在桌上後,任憑賭徒在賭桌旁叫嚷「大呀」、「細呀」、「十點」,骰鐘內骰子的點數也不會改變。
Sign-in to write a comment.